根据联合国发布的“2018年世界城市报告”,数据显示,“预计在2030年,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,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居住在至少人口达到五十万的城市”。在亚洲,预计在2018年和2030年之间,人口到达50万或者以上的城市数量将会增长23个百分点。中国,以$25.27万亿的GDP,作为全亚洲最大的经济综合体,无论在经济上还是人口上,都在经历着飞速的增长。
当越来越多的外来打工者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的大型城市,如何找到可负担的经济型住所成了打工者们心中的当务之急。有些人决定直接搬离市区,选择忍受每日漫长的通勤,也要住在郊区相对较便宜的地段。而有些人则选择在通过创新的设计改造,将他们的住宅转变成一个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的微住宅。
软装分割打造小空间透明性
北京的室内设计师罗秀达受客户之托,将仅有43平方米的居住空间,改造成了一个微型住宅。改造前的房屋是一套常规的一室一厅,套内面积43平方米,空间中的3处隔断墙体,将空间划分为独立的卧室,客厅,厨房,卫生间。而原有的卫生间的卫生问题堪忧,淋浴区的湿漉漉蔓延整个卫生间地面。
作为改造的第一步,设计师决定将空间中所有隔断墙体移除,分别植入一个盒子概念的卫生间、一个通透的隔断书架、一个综合功能的地台,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分布。
当设计师将移动家具移走后,也就获得了空间上重新排布和分割的机会。通过在梳妆台边上安装一个帘子,设计师在夜间了划分睡眠区的私密性。卫生间整体以盒子的形式被嵌入整体空间中。在起居室与厨房的过渡空间中 ,设计师加了一个L形的大理石吧台,这样保证了光线的最大化,也给屋主用餐和办公提供了空间。屋主在这里,平时还可以享受窗外的绿色植物带来的自然气息。
将室内和室外联通打造更好的视觉沟通
栖斯设计接受委托,改造了一套带小庭院的极小住宅。该住宅位于上海市淮海路一座历史保护建筑的底层,在多年的产权分割后,套内面积仅剩25平方米。新的业主希望将其改造成短租民宿。设计师围绕“如何在25平方米的空间内营造一个温馨、舒适且能容纳多种活动的场所。”这一设计目标开展设计。通过建立室内外的连接、利用夹层以及功能叠加等方式充分挖掘了该极小户型的空间潜能,最终打造了一个居住功能完备且能承载多人聚会的丰富空间。
设计师将庭院与室内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,以此来获取更多的使用面积以及开展活动的可能性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建立起空间整体的联系。设计师以一条“活动发生轴”为主线,丰富的活动场景以此轴展开。
改造前,地面被整体垫高45公分,只有卫生间区在原始正负零标高。在改造时,设计师保留了入户厨房区的垫层,将起居区域、卫生间区域的地面降到原始标高。起居区域形成一个具有包围感的半下沉空间。
夹层为卧室区域,由于层高限制,床垫直接铺在地板上。在床两侧设置的固定家具丰富了夹层的使用功能,也限定出与下方空间互不打扰的区域。
将家具与墙体结合来最大化储存空间
这是一个老公寓更新的项目,建筑的室内面积22平方米,高度为3.3米。台北市的高房价,让年轻人负担得起的居住单元越来越少。设计师认为,这是一个不算宽敞却仍有机会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的基本空间单元。屋主和设计师达成共识,都认为在满足主要生活机能后,应该尽量地保留空间,因为这对于居住者长期的居住感受来说十分重要。
因为屋主需要频繁地出国工作,每次结束一周的旅程回到家中,泡个舒服的热水澡并好好睡上一觉对她来说是回到家的重要仪式,在了解了屋主的需求后,设计师认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卫生间和厨房是设计的重点。
首先,设计师将原本的淋浴间改成浴缸,并把洗衣机移出和厨具结合,在台湾,没有阳台的住宅无法申请瓦斯,小型的瞬热式电热水器则不足以供应泡澡的热水,于是设计师们调整了隔间,在楼梯下方的空间设置了储热式的电热水器,并做了一道拉门方便维修与使用剩下的收纳空间,拉门的面材是镜子,视觉上可以放大浴室的空间。而固定家具如厨具柜、衣柜、书架等尽可能整合在同一面墙,让空间不要产生走道。
窗边的卧榻及两侧的壁柜,除了充分利用窗边凹入的空间,也增加许多收纳柜与抽屉,取代客厅的沙发。楼梯改用铁制扶手,增加视觉通透性,下方壁面则预留了电视的位置,同时有两个隐藏式鞋柜。另外在客厅订制两个一样的边桌,可以是不占空间的工作桌,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改变使用方式成为餐桌。小客厅留下空间因此可以因应不同需要弹性使用,也让整个公寓的空间不至于太过局促。
This article is part of the ArchDaily Topic: Tiny. Every month we explore a topic in-depth through articles, interviews, news, and projects. Learn more about our monthly topics here. As always, at ArchDaily we welcome the contributions of our readers; if you want to submit an article or project, contact us.